2023年10月26日
來源:公司要聞
當合肥被稱為“最牛風投城市”時,民間資本占絕對比重的杭州,做什么?
2023年6月,杭州市組建了杭州科創基金、杭州創新基金和杭州并購基金三大母基金,總規模超3000億元。
如此大手筆,在全國城市中頗為罕見。但杭州國資崛起背后的產業投資新思維、新模式,更加引人關注。從“活躍的民間資本”到“奮發有為的國有資本”,被譽為“資金第五城”的杭州,探索出了怎樣的新打法?
“操盤手”杭州資本
2023年5月,一份股權收購計劃引發市場關注。根據杭氧股份公告,其間接控股股東杭州資本擬與其他投資人共同出資,收購盈德香港持有的氣體動力100%股權。
氣體動力和杭氧股份是國內工業氣體的前兩大巨頭,其中氣體動力在中國工業氣體市場的占有率位居第一?,F在,工業氣體的市場規模已超過千億元,未來可能達到萬億級市場規模。
隨著重組協議的出爐,“操盤者”杭州資本也浮出水面。近年來,杭州資本在產業投資布局方面動作頻頻。此次重組標志著杭州資本在工業氣體領域,正在下一盤大棋。
杭州資本全稱“杭州市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”,是杭州第一家市級國有獨資的國有資本投資、運營平臺。杭州資本圍繞杭州市重點打造的智能物聯、生物醫藥、高端裝備、新材料和綠色能源五大產業生態圈,通過資本手段和市場化邏輯進行投資布局,悄悄改變著區域產業競爭格局。
杭州資本看似默默無聞,實則“奮發有為”。2022年9月,總部位于杭州的零跑科技在港交所掛牌上市,創下了港交所當年最大IPO的紀錄。這家“造車新勢力”快速發展的背后,就有杭州資本主導市區兩級投資30億元的鼎力相助。
在《2023杭州獨角獸&準獨角獸企業榜單》中,杭州有42家獨角獸企業,354家準獨角獸企業。在這些企業中,杭州資本旗下杭州市科創集團,通過直投、市引導基金參股子基金、融資擔保等,投資或控股了13家獨角獸企業,占比31%;205家準獨角獸企業,占比58%。
近年來,杭州獨角獸企業數量快速增長,平均每年增長率達10.7%;準獨角獸企業數量平均每年增長35.5%。而且大部分屬于先進制造和生物醫藥等領域,與杭州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應。這其中,杭州資本功不可沒。
杭州資本成立于2018年,立志做“國企改革的推動者、產業轉型的引導者”。目前,杭州資本通過股權劃轉、直接投資、組建產業基金、并購等方式,實現下屬并表企業148家,其中重點一級子公司9家,包括全資子公司4家,控股公司5家,參股企業6家,獲雙AAA主體信用評級。
杭州資本不僅做風投,關鍵在于發揮國有資本撬動作用和產業引導功能,充分發揮財政資金“四兩撥千斤”的作用,用較少的資金撬動更多的產業和項目,從而彌補政府財政資金規模小的不足。
例如,杭州資本牽頭組建運營的杭州創新基金,母基金規模250億元,目前已投資時邁藥業、安邦護衛等在杭項目35個,撬動社會資本總規模162.06億元。杭州創新基金與紅杉資本、中信集團、中金資本、泰格生物等一批頭部機構達成合作,通過引入社會資本,對國資進行兩次放大,乘數效應十分明顯。
為什么錯過阿里巴巴
以杭州資本為代表的國資之所以人們關注較少,主要原因在于杭州民間資本的活躍。杭州是國內最早進行風險投資探索的城市之一。杭州創投起步早、市場化程度高,擁有盈動資本、華睿投資、賽智伯樂、天堂硅谷、華甌創投、海邦投資等一批本土市場化機構。
與其他城市相比,合肥號稱“最強政府風投”,廣州國資機構占據半壁江山,而杭州則是本地市場化機構占據主導地位。
市場化機構更靈活、更敏銳,但往往追求“賺快錢”。在阿里巴巴融資過程中,市場化機構的缺陷就暴露出來了。1999年阿里巴巴剛創辦時,沒有從本地機構得到任何融資。2005年前后,阿里巴巴完成四輪融資,全部來自外資。
杭州的資本為什么會集體錯過阿里巴巴?杭州創投圈包括政府層面,一直在反思這個問題。2008年,杭州市開始探索國有資本投資,先后設立10億元的創業引導基金和天使引導基金等,通過股權投資、銀行貸款等幫助創業企業融資。
現在,杭州國資機構直投項目比原來多了,但是占比依然不超過 10%,與其他城市相比更少。至今,杭州創業引導基金和天使引導基金都明確規定不能直投,而是引導和推動市場化機構向早期項目進行投資,注重發揮國有資本的產業引導作用。
隨著產業競爭進入新階段,杭州市創投小而散的問題,越來越不適應新興產業布局發展的需要。特別是大體量的市場化母基金,在產業招商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。各地紛紛設立百億級、千億級母基金,助推新興產業發展。母基金兼具資金配置與政策引導雙重功能,受各級政府和國有資本管理,主要通過參股子基金、直投等方式,傳導擴大落實政府所要引導的產業方向。
據統計,2019年浙江政府引導基金和市場化母基金實際在管規模約為500億元,不僅落后于廣東、江蘇等發達地區,而且少于安徽、湖北、河南等省份,排在全國第9位。
近年來,浙江省包括杭州市在母基金的設立上頻頻發力。2021年,杭州市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杭州創新基金,1000億元杭州科創基金,50 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,50 億元的中信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產業基金,200億元的杭州泰格生物醫藥產業基金。
2023年6月,杭州市又在原來的基礎上,升級打造3支千億母基金,推動形成3+N基金集群。同樣是國資“下場”助力新興產業集聚發展,但不同之處在于,杭州希望國有資本發揮“鼓勵民間資本投資、激活人才的企業家精神”的作用,成為社會資本和民營企業的賦能者、支持者,而不是擠出者、替代者。
投資歸根結底是一種市場行為,國資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干預。在打法創新中,杭州國資與風投創投機構共同遴選項目,因為風投創投機構的專業性強,更加知道什么項目最應該放到什么城市,避免出現同質化惡性競爭。通過發揮風投創投機構的作用,引導社會資本有序進入新興產業。
杭州國有資本定位為杭州的“產業發動機”,通過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引領和放大作用,推動杭州市五大產業生態圈加快發展,促進更多社會資本向重點發展產業集聚。同時,杭州投資的“負面清單”也很明確:平臺類公司不投,金融、房地產不投。
擁有和一線城市競爭的資本
從杭州國資布局來看,目前已形成以杭州資本、杭州金投、杭州銀行為主力軍,三家機構各有側重,共同構成股權投資、基金投資、債權融資、產業投資等全方位、多層次和全生命周期的投資服務體系。
此次新組建的“3+N”基金集群,即是由杭州資本和杭州金投牽頭組建和管理,包含初創期、成長期與成熟期的投資,梯次配置、全周期服務,整體布局和具體打法都有不少創新之處。
三大千億母基金既統一聚焦,又各有側重。一方面統一聚焦杭州五大產業生態圈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;另一方面,三個不同階段運營方式和側重點各有不同,采取差異化的投資模式和市場化的運作方式。初創期主要是杭州科創基金,作為政策性政府引導基金,主要關注初創期企業,以“投早、投小、投科”為主。成長期投資方面成立杭州創新基金,主要定位于市場化的國資產業基金,投資方向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。這兩只母基金板塊清晰,前者是政策型的,立足杭州,堅守科創金融;后者的任務是“招大引強”,與國際知名或國內頭部投資機構合作。同時在內部管理辦法中,對GP的募資能力、投資經驗、投資回報、自有資金出資比例及返投都做了嚴格要求。成熟期主打杭州并購基金,定位為市場化的國資并購基金,投資階段以成熟期的產業并購為主,重點支持杭州五大產業生態圈開展以補鏈、強鏈、拓鏈為目標的產業并購與協同投資。
與前兩個基金相比,并購基金的投資方式更具綜合性和金融服務的特點。據披露,目前杭州并購基金投資項目近1000個。其中,與IDG資本、順為資本、矽力杰等頭部投資機構或產業資本合作,投資上市企業134家,推進了螞蟻消金、零跑汽車、西湖云谷等重大項目的投資。
3000億元規模如此之大,錢從哪里來?
從目前來看,資金來源主要是盤活存量資金和現有平臺資金,以及吸引社會資本等。杭州市計劃,從2023年起“十四五”期間,市財政每年統籌安排50億元,支持鼓勵市屬國有企業和“3+N”杭州基金集群做大做強。在投資期限方面,杭州市明確,行業母基金投資期限最長可達10年,子基金最長達到8年。目前,各地政府引導基金一般在5—8年。投資期限越長,意味著對創業和投資要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“3+N”杭州基金集群的組建,標志著杭州的產投融生態更加完善和系統化,讓杭州擁有了和其他一線城市產業競爭的資本。基金組建之后,在接下來的產業投資實踐中,杭州能否闖出一條新路,還有待觀察。
文章轉自:《決策雜志》